加入收藏 | 在线投稿

返回总网 | 简体繁體 手机版 微信 电脑版

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首页 > 书画 书画展示

笔中藏率意 色墨出文才——画家李寿友作品赏析

文章来源:中国国际联合新闻网          作者:民生经济网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9-06-21 21:09:41         字体:    

壮丽70载 书画新时代

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百家网媒书画名家推介之青年画家李寿友


艺术简历

李寿友,1983年生于成都,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喜画,对古人作品心追手摹,潜心研究。一 山、一石、一花、一草、微心所致,博养身道。

2009年元月没骨花卉获吴道子喜迎新春中国书画小品展金奖;

2011年10月作品《新绿》获“感悟重生--百名画家进灾区笔绘龙门新面貌作品展”优秀奖(四川省文化厅主办);

2012年7月与画家李麒在成都美术馆举办二人花鸟画作品展;

2012年9月作品《波光倩影水朦胧》荣获“四川日报60周年—我最喜爱的书画作品展”,作品被收藏;

2013年参加世界联合国中国文化日四川优秀美术作品展,作品赴维也纳展出广受好评;

        2014年作品《烟影倩笼纱》入选第七届全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获优秀奖;2015年7月作品《和气濯清》参加四川省文联、四川省美协主办的“清风和韵”诗书书画影展,获一等奖;2015年9月作品《倩影清辉》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“南田风韵”第二届恽南田全国花鸟画作品展;2017年4月岁月艺术馆举办双个展;2018年5月成都诗婢家画廊举办李寿友师生作品展;2019年3月入选由四川省文联编纂、中国文联出版社发行的《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——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》。


艺术风格与成就

画家李寿友,1983年生于成都,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是花鸟画坛的年青新秀。幼时喜画,对古人作品心追手摹,潜心研究。一 山、一石、一花、一草、微心所致,博养身道。

       李寿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画的“没骨”画法,北宋徐崇嗣开创“没骨”画派,元明两朝人无人问津,唯清人恽南田继席,到现在,工笔、写意画家很多,但画没骨的很少,画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,我希望能在继承这一传统画法的基础将其发扬,并正在作没骨与泼墨、泼彩、重彩等融合;没骨与写意、与工笔的融合,再把山水的一些技法融入到花鸟画中,这些都是新课题,让没骨在新的时期能出现新面貌,此类作品《和气濯清》获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清风荷韵诗书画作品展一等奖;《倩影清辉》入选“南田风韵”第二届恽南田全国花鸟画作品展等。

        李寿友既能作清新雅致的没骨花鸟,又能挥洒大气磅礴的写意,秉性率真,清纯,其没骨淡雅极富生趣。李寿友多年来执著于没骨画的研习,在一次次的继承和发扬中,渐渐体味到古人严谨造化之妙,沁入骨髓,通过他的笔墨,造就了清逸之境,令人沉醉。



名家点评

       李寿友用假山、花果、折枝这些传统花鸟画元素构造出一番景象,却给人以陌异之感,就好像它们早已逝去,又从不曾到来。画家运用没骨工笔画技法来塑造物体,显现影像,如同蜜蜂筑巢般地精益求精。可是就在其反复晕染和皴擦之时,一股虚化的能量又前来解构画中的实相,以至于浓墨弥漫出烟云,重彩反照出水光,空明的背景变得愈来愈远。原来,这不是物的图像,而是时空本身的图像。它超出历史之外,却让人记起了造化的目光。——吴永强

        没骨画法自徐崇嗣始,极具自在而极庄严,一花一草皆照见人在万物面前的谦卑赞美之心。那人心物意的美,使观者心思渊静。明末清初的恽寿平潜入前人作品中汲取精华又融入自己心迹,创作出具有‘清、柔、淡、润’特色的没骨作品,为没骨画法再立标杆。事实上没骨法很难掌握,不然千年已来没骨画大师也不会屈指可数。今日青年画家李寿友能迎难而上,实属不易。其作品墨色交融,初具没骨特色,若再在大师作品里历练琢磨,多从气韵上下功夫,假以时日定有大收获。 ——陈承基

       看李寿友的画,让你感受到画家宁静的心思和对对象的处理觉知,给这些平常的景物赋予了主观的情绪,让客观的景物给与观者无限的遐思…… ——叶瑞琨

笔中藏率意;色墨出文才。 ——刘朴

        寿友学画刻苦,善与钻研,作品富有新意,颇有时代感,不落前人窠臼。尤其在色彩上很有创造性,构图多样,题材广泛,有比较鲜明的个人特色。——郭汝愚


社会担当

       李寿友也是一个懂得感恩,有责任,有担当的青年,热心公益慈善事业。2008年汶川地震,参与捐款捐画慈善义卖等抗震救灾活动;2013年至17年期间多幅作品参与上海慈善公益基金会组织的西部助学慈善义卖;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,捐赠多幅作品并参与义卖等慈善活动;2014年参与成都市慈善总会组织的义卖;2015年至17年《荷池春色》、《秋水集》、书法《心经》等多幅作品参与岷山集团华西圆梦基金助学书画义卖活动。

作品选登


声明:凡本网注明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凡注明来源中国国际联合新闻网或中联社的作品,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注明"来源:中国国际联合新闻网"。

上一篇:为“书”而狂一一访浙江书法名家刘顺平
下一篇:台湾艺术家蔡淑珠入编大型史志典籍《中国美
相关新闻
新闻热点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广告服务 | 招聘信息 | 版权声明

主管:中国国际联合新闻集团.    主办:中国国际联合通讯社   

UNT 04, 7/F,BRIGHT WAY TOWER ,NO,33 MONG KOK ROAD ,KOWLOON,HONG KONG

版权所有©中国国际联合新闻网  投稿邮箱: gls68689999@foxmail.com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信息许可注册证号:NO:1734300

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商务登记证号码:59698234—000—04—12—9